立体车库这行业快没了?不,破局曙光已经出现了!

2025-09-02
0

"这个行业都快没了,你还采访?" 机械式立体车库工作人员接到记者电话时的反问,道出了这个行业的尴尬处境。


几年前还被视作破解城市停车难"救命稻草"的立体车库,如今正陷入新增量腰斩、车位闲置超四成、年浪费超80亿元的困境。从风口跌落谷底,立体车库这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从高峰跌落:行业数据里的降温信号


2020年是立体车库行业的"黄金年代"。那一年,全国新增近91万个机械车位,全行业产值冲到166亿元。眼看城市停车需求日益迫切,大小企业纷纷涌入赛道,都想从这块需求旺盛的"蛋糕"中分一杯羹。


但短短四年后,行业热度急转直下。2024年全国新增机械车位只剩54万个,产值直接腰斩至76亿元,几乎退回到十年前的水平。企业的生存状态更显艰难。上市公司五洋自控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超两成;三浦车库全年营收仅1.2亿元;东杰智能的立体停车业务占比甚至不足0.5%。曾经被争抢的"香饽饽",如今成了不少企业的"拖累项"。


更让人揪心的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到2024年底,全国近千万个机械车位中,平均四成多处于闲置状态。在一些小区、商场,闲置率甚至超过60%。这些空着的车位,一年下来够停120多万辆车,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的机动车总量。"建得越多,亏得越多",渐渐成了行业内的常态。


不好用,难管理:双重难题卡脖子


立体车库的遇冷,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的判断切中要害:机械车位的"难用",本质上是技术局限与管理缺位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技术层面,早期的机械车位是按老款燃油车设计的,对车长、车重都有严格限制。如今新能源车越来越重,SUV车型也越来越普及,老车库根本跟不上变化——车主担心压坏设备不敢停,大车尺寸超标停不进;就算勉强停进去,取个车还要等3到8分钟,过程中刮花车身、轮毂更是常有的事。这样的使用体验,谁还愿意反复尝试?


管理层面的痛点则贯穿了立体车库的全生命周期。建设时,不仅成本高,审批流程也慢;投入使用后,维保费高得吓人,一年要花掉投资额的5%到10%,比普通电梯维保贵好几倍。更麻烦的是,小城市往往找不到专业的维保团队,设备坏了没人修;运营时还得专人盯着调度,租金定高了没人来,定低了又亏本。不少项目就这样陷入了"建得起、用不起、修不起"的死循环。


僵尸车库:从停车位变成麻烦


技术与管理的双重失灵,让不少立体车库沦为了"僵尸车库"。根据权威报告显示,全国僵尸车库总量约4.2万个泊位,占立体停车设施总量的7.3%。这些"沉睡"的车库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更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武汉一个老小区的立体车库,因为业主不愿交维保费,维保公司撤场后设备锈得卡死,2023年只能被拆掉改成地面车位;青岛一处使用了8年的车库,因厂商倒闭找不到零件更换,故障率超40%,维修成本比重建还高;南昌一项目建成后因年需10万元运营补贴无人承担,2021年彻底停摆。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车库,如今成了城市管理的“遗留问题”。


破局的微光:广州的新尝试


面对困局,政策层面从未停止发力。多地政策发力降低建设门槛:重庆、沈阳支持利用闲置用地建设并简化审批流程,合肥明确立体停车楼优先建设区域,深圳等地更给出每个车位3000元至2万元的补贴。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设门槛,但没能彻底解决“好用”与“可持续运营”的核心问题。


真正的破局曙光,来自技术路径的革新。2025年6月,广东首个经营性"沉井式停车场"项目在广州成立,为行业打开了新思路。这个深达69米的"地下停车塔",通过"空中—地面—地下"的立体分层开发,将单位土地的停车容量提升了8-10倍,完美适配了土地紧张的老城区。


图片


图片


更关键的是,它采用AGV机器人全自动化操作,实现了"60秒存取车",彻底解决了传统机械车位取车慢的痛点。车主无需掌握任何操作技巧,通过手机预约就能快速取车。


广州的尝试说明,立体车库不该被简单淘汰。它可以往地下要空间,帮老城区盘活存量土地;也能靠智能调度,让停车环节与路上交通更协调。这个曾陷入困局的行业,或许能在城市停车的棋盘上,重新找到自己的关键位置。毕竟,城市停车难的问题依然突出,真正适配需求的解决方案,永远会有生存空间。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