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交通规划院马小毅:从智能到智慧——停车治理之道

2021-12-02
475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马小毅在第三届中国城市静态交通论坛部分演讲视频


根据第三届中国城市静态交通论坛演讲整理,以下为正文部分,有删减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马小毅作题为《从智能到智慧——停车治理之道》的演讲


一、研究背景


随着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城市“停车难”的呼声日益增高,2020年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停车“缺口”接近1000万。“缺口”意味着商机,容易让市场产生技术创新的冲动。建立停车大数据平台、开发智能停车技术等智能停车手段可以提高停车效率,缓解“停车难”。


然而,“停车难”仅仅依靠智能停车来解决还不够,借用美国停车专家唐纳德.舒普在《停车与城市》一书中所说:“尝试改革城市停车政策,好比划独木舟牵引航空母舰一样困难,但如果有足够多的人来划桨,船就会移动”。必须通过科学、系统的治理,在挤出真正“缺口”的前提下,科学配置增量资源、合理借用临时资源、高效利用存量资源,实现从智能到智慧的提升。



城市停车系统一般分为配建停车、公共停车和路内停车。规范推荐合理的比例是:配建停车85%以上,公共停车10~15%,路内停车5%以内;由于路内停车会影响到行车环境,目前政府一般在配建和公共方面考虑增量,并适当应用价格杠杆。


2016年开始,住建部、国土资源部以及广东省陆续出台的有关停车的相关政策,完善配建标准和鼓励超配建;公共停车场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很多城市连5%都达不到,无论是公安部、住建部,还是广东省人民政府都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但效果都不明显;而政府提出的停车价格要“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室外高于室内”的原则虽然正确,但是实施起来却比较困难,国内城市中,广州在这方面实施的较好。通过智能停车来提高效率、盘活存量,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广州的麦德龙天河店停车场,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了效率。


根据2019年智慧停车行业的数据来看,智能停车目前处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的快速过渡的阶段,但是它离第三个阶段—智能平台阶段尚有较大的距离。推进不够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智能停车变现难,车主买得起200万的车、 100万的车位,但不愿意支付几块钱的停车费,对智能停车的技术进步影响很大,支撑智能停车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源和先进设备都需要资金,没有“缺口”的变现,智能停车技术进步比较困难。


二、“缺口”剖析


深圳、广州停车“缺口”大概都是100个万个以上,有这么多的“缺口”,并不代表车都停在了天上,车还是停在了地上,主要停在这些地方,机动车道、街巷、小区内部路、工地建筑空间等,没有停在合法车位中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规划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比如:老旧小区、医院、学校的配建标准较低,以前规划时,没有预测到生活水平提高的这么快,小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这么高。


二是不同城市的管理理念,广州的停车费用较高,但是北方较多城市路边停车是免费的,如果免费停车资源太多,智能停车是很难往前推进的。


三是车主的惯性思维。城市里有很多豪车,这些车辆价格在100万以上,但是他们不愿意支付几块钱的停车费用,相距只有50米的地方,实际上有停车场,就要赌违章的成本。


四是监督管理不够严格。城市中,随处可见消防通道、人行道、门前屋后、市政道路都停了车。


当然原因可能还有很多。那么这些情况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第一,加剧交通的拥堵,现在医院、学校门口是城市拥堵最明显的一个地方。第二,影响出行环境,公共空间被占用以后,无论是机动车司机还是行人都会感到出行不便,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的营商环境。


按照一切从人民出发,为人民解决交通问题的理念,解决“停车难”的优先度应该是,缓解交通拥堵>优化创新环境>解决真正的“停车难”。


三、智慧治理


通过促进技术落地,防止技术作恶,实现智能停车向智慧停车的提升。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中国城镇化进入了下半场,上半场“拼资源”、“ 拼规模”、“ 拼速度”的粗放外延增长将向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的集约内涵发展转换,而且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也强调提到,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马小毅作题为《从智能到智慧——停车治理之道》的演讲


要将真正的停车难区分出来,老旧小区内部占道停车、停车泊位设计不合理、停车信息获取困难是真正的停车难,而收费价格贵则不一定是,因执法严格不能乱停则更不是。因此,需要智库搭好顶层的设计将政府的政策和行业的技术链接起来。


做好停车的相关规划,确立临时资源的使用原则,辅之于严格的停车执法,计算出真正的停车缺口。在科学配置增量资源,合理借用临时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智能技术高效利用存量资源。例如,南京、成都的通过建立停车大数据平台,与社会共享停车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还可以将部分配建停车场属性扩展至公共停车,即错时停车,实现1+1>2的效果。


当然,如果再加上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例如精准地图匹配出行。最终,众多的独木舟一定能将“停车难”这艘航空母舰设施拉动起来。


写下您的评论吧